【博鳌亚洲论坛】数字货币备受关注:为何我国要发行数字人民币
2021-04-19 14:48:02
  • 0
  • 0
  • 0
  • 0

编者按


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英文简称为“DC/EP”,“DC”是“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EP”是“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缩写,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电子支付手段。

电子支付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在中国,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全球领先,那么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央行为何仍要研究和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呢?



研发法定数字货币


首先,创立和发行独立的货币是一个国家货币主权的体现,但比特币、Libra等非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的广泛流通对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都有可能造成冲击,因此为了保护中国的货币主权和法币的地位就需要未雨绸缪地进行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发行。

其次,发行国家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减少货币发行的相关成本。目前纸钞和硬币的印制、发行、贮藏等各环节的成本相对数字货币来讲都非常高,还需要不断投入成本进行防伪技术的研发。同时由于电子支付的发展,现金(纸钞和硬币)便捷性不足的问题突显,其使用场景也开始逐渐萎缩。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是重点替代M0货币而非M1或M2货币a,简单而言就是实现纸钞的数字化。在我国当前的货币体系中,基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M1和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短时间内没必要使用另一种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

最后,随着安全意识和数据保护意识的提升,普通用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除了现金,现在的支付工具,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都无法摆脱银行账户体系,满足不了用户匿名的需求。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的专利信息显示,未来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是可以满足普通消费者在日常交易中的这种匿名交易的需求的。

不过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数字货币在尽最大努力保护个人隐私和匿名支付需求的同时,在遇到违法犯罪问题时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让法定数字货币为违法犯罪提供便利。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定数字货币的反洗钱、反逃税和反恐怖主义融资等方面利用了大数据的方式,对交易的行为特征而非具体交易内容进行识别,也就是说虽然交易是匿名的,但可以通过大数据识别出一些交易的行为特征,以判断是否涉嫌违法犯罪。一旦交易属违法犯罪,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用户身份比对从而找出具体的某个人。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法定数字货币,至今已有5年。

如果说,2014年周小川提出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是如今一切的开端,那2017年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则是这个故事的转折。过去的五年,中国人民银行以数字货币研究所为核心,联合数家商业银行,从数字货币方案原型、数字票据等多维度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2019年8月2日,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步伐,并及时跟踪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

8月10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的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再一次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推到大众视野之中。

随后,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讨论经久不息,更有消息传出,称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联7家机构已经成为首批获得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机构,并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快将于今年双十一期间推出。尽管随后有央行的人士辟谣,但不难看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已经箭在弦上。

12月初,据《财经》报道,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相较于上一次试点,本次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将走出央行系统,进入交通、教育、医疗等实实在在的服务场景,触达C端用户,产生频繁应用,试点银行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场景选择。

该试点项目由央行货币金银局牵头,数字货币研究所具体落实。2018年年底,央行货币金银局下的防伪处改为数字货币与防伪管理处,作为央行数字货币唯一的官方权威处室。

本文摘选自《数字货币极简读本》,在数字货币“大涌现”的时代,梳理过去十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全景式介绍各国眼中的数字货币,辨识常见的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骗局。精通数字货币只需两小时。

朱嘉明、黄江南、肖风、长铗等联名推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