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巟诞到荒诞:世界其实是在“荒诞”中诞生的
2021-08-02 17:34:23
  • 0
  • 0
  • 0
  • 0

【东音社按】关于世界的诞生,《圣经》和《千字文》中都有白描式叙述。著名媒体人、学者田炳信先生在其新著《巟诞 荒诞:文字考古现场》中,却另辟新径,从对3500多个古文字考古中,发现并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古老密码,从而重新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母题体系,令人震撼。关于世界的诞生,作者从“巟”和“荒”两个字入手,展示了地球波澜壮阔的诞生场景。本文整理自《巟诞 荒诞:文字考古现场》一书,经东方出版社授权,特别发布,以飨读者。

作为人类,我们以人的视角看世界。有时也能超脱人类视角,生发到更为广阔的世间。似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的那句“我即他人”,又如禅学意义上的“我即他物”,还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如闻巫觋有通灵”。

我们存在之前,没有我们,没有草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将生命的出现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隐生宙有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汉字的语境里,则是一个“巟”与一个“荒”。相比起以代、纪、宙解释世界,这二字更像是在感受世界:巟诞,继而是荒诞,多美的大境。

古人造字先造巟字,再造荒字。一个无草的水巟,一个是长草的野荒。人类生存以来一直自诩为“土生土长”,并“脚踏实地”地劳作,将大地称为“人类之母”,然而,宇航员从天外俯瞰地球后一致认为:地球是一个以蔚蓝为基色,镶嵌着橘黄斑斓的球体,大陆仿佛是海洋中的一些岛屿,整个地球看起来恰是一个蓝色晶莹的“水球”。

很久很久以前,㵘㵘淼淼。远古大水自天而降,赤日炎炎,厚水舞白,天水生雾。茫茫长天,莽莽丛林,蟒蟒大野,漭漭江湖,人裹兽皮,兽伸犄角,䲵翔高处,龜硕湿隰(xí),神奇鬼魅,万物二色皛墨,埊转一方,天斜一角。百年魊(yù),千年虫,万年甲,倏尔一二,天籁蛮舞。

在甲骨文中,“昔”由“日”和三条代表水的曲线组成。“昔”的本义是从前。

古时常有洪水为患,在太阳底下,浪滚波翻,看不见高山,也看不见平地,滔滔大水存于先民记忆深处。这个字的意思是:从前曾经有过大洪水泛滥的日子,大家不要忘记了。《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 只是到了许慎的《说文》时代,许慎说“昔”是一块肉干。

后来,水底的褶皱浮沉冲撞,凝结成了不坏的根基,我们称之为大陆。蒸汽、冰川、火山、细菌蚕食着水土,大陆开始漂移在几个大洋周围。

草木初始。植物的祖先把叶绿体招安,叶绿体放弃了独立生物的身份,变成了细胞器,在植物内共生,然后花了10亿年时间把地球氧含量提高了20%,以此屠杀了95%的其他厌氧菌菌。大荒诞生,草木成为名副其实的洪荒霸主。人们在记忆中保留了巟字,给了它昔日的恐惧与尊重。

巟漭、荒㟿,山水草木,地球异常疯长的世界拉开帷幕。

在巟漭和荒㟿之间,水中确确实实有巨大无比的水生动物和植物,鲸鱼涨落,白鲨沸腾,夜蛙窃鸣,鳄鱼溯洄。

天崩地裂,海枯石烂。喜马拉雅一峰独起,旋转的地球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接受阳光的态度和角度。不急不缓的转悠,黑白分明的滑翔。

慢慢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巟里有水草,水草里有珍禽异兽。巟散,荒聚。

山去掉一个角,河多一个湾,湖泊靠着江河蜿蜒,茂密森林靠着雨水充沛肆意蔓延。天不看地的眼神,地不看山的姿势。忙中有序,忙中有机。

有阳光灿烂生长,有月光幽幽生长。㟿㟿山成型,茻茻草木茂盛,漭漭水流奔腾,氓氓众生繁衍,一切无目的的忙乱中,世界有了䒎䒎大色,有了蠕动的巨蛖,有了不事整理的甿甿(méng),有了人间烟火、红尘嚣嚣、翻腾闹腾的奏鸣曲。

大荒诞生。自此便是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文字,非常神奇。就在这一刻,你可以以之看到我,我可以用其记录你。

文字到底是发端于何时何地,是一个大谜。是谁有如此过人的眼光和视野,是谁有这么宏大的梦想和气魄,在时间的长夜之间图画思索,为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命名,给予其概念、故事和灵魂。

文字,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们习惯使用它,疏忽于认识它、认知它、反思它。仅仅把文字看成是一个记录的工具、交流的符号,文字后面的秘密,被忽略在实用主义的背景墙之后。

人要荒唐、荒诞,任谁也拦不住。古人的敬天尊地,其实是一种天然的自知之明。人不是万物之灵,更不是万物之神。超越此地,神经了,谬想了,脑崩了,心废了。越界的人自以为是、横冲直撞、无知无畏,我们有时称之为创新者,有时称之为坏分子,相同的事在不同的场景中迎来不同的结果。

几千年的一个轮回,人们总是想证明自己的族群是万物的王者,自己是族群中的王者,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战争、杀戮、阴谋诡计在不断重复,我们年复一年地破规矩、破框架、破祖训,上位下野、上蹿下跳,上演麦田里的怪圈。

出于潮流,出于时代,出于使命感,出于种种,我们一边研发和实验新的技术,一边研究和追溯文化、文明的源头。比如目前津津乐道的区块链技术,据说其中一大功能是其记录的数字或者图像影像的不可更改,真实和永久。在历史的流变中,有人在文字上做过小动作,做过手脚,也施展了小聪明、小思维、小感觉,看上去,文字被篡改了,文化被扭曲了,故事被以讹传讹了。是这样么?

可能不是。这些小动作,并不妨碍文字特立独行的本色和初衷,也不妨碍文字的过去和未来的指向。文字中的密码,可以通过回溯来破解;文字中的偏离,可以通过考古来论证。中国的文字在全球的文明史上是罕见的,那个被我们叫做仓颉的人,把文字留给人类成为财富,成为文化基因,成为精神食粮。文字一路相随的轨迹,告诉了我们过去是什么状态和模样。

一路溯回。我们隐隐约约听说过的母系社会,留给我们可以挖掘的现场极为罕见,一个轰轰烈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社会,如何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消亡的无影无踪?夏商周之前的祝由、祭祀,巫觋的行为方式,与古老的神话传说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

随着一项项实地考古的重大发现,新的证据伴随着历史的勘误,刷新着我们的旧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的新世界观。与其它文字比起来,汉字的书写,应是唯一没有发生过质变的文字。那么是否,文字本身便是考古的原材料,千年前我们称之为“训诂”、“小学”的这门学科,直接携带着远古的基因和密码?

考古,不是一门守株待兔的学问。把文字研究作为考古的依据,寻找远古文明和历史的痕迹,接受历史的随机性、接受线索的不完整、接受文字使用过程中的扭曲和篡改,找那些没有更改的密码,这也许就是作者的使命。

作者:田炳信
定价:78.9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书号:978-7-5207-2207-0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