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2019-01-15 15:51:17
  • 0
  • 0
  • 3
  • 0

【东音社按】领袖力历来是一个经常被谈起的话题。领袖通常诞生在大变革时代,他们 能成就旁人所不能成就的大事业,他们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日本行政学泰斗片冈宽光教授,通过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提出了成为领袖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本文整理自片冈宽光教授所著《大隈重信传》一书,值此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经东方出版社授权特别发布。

明治维新的达成并不是依靠一位英雄豪杰,而是依靠一个领袖群体。明治维新的建国阶段,依然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度过国际局势的危机,建设了近代新国家。在不同的情势下,每次行动的首倡者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朝着建国的方向不断努力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过。我们需要认识到,整个领导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特点,并且肩负起了各自的职责,整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建设近代国家的伟业,维新的成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领导人之所以能被称作领袖,是因为他们能够依靠他们的人格魅力把矛盾冲突整合统一起来,指出化解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把领袖力力的形态总结为以下10种。

一,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他们能成就旁人所不能成就的大事业。亚历山大和凯撒大帝就是典型的代表。关于拿破仑,路德维希这样说:“当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能够载入史册之后,就点燃了创造力的火焰。”明治维新的领导群体,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当然,最初他们是否抱着这样的意图不得而知,但是每个人都通过发挥自身价值,燃烧个体的力量,最终一起将日本从封建制引上了近代国家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被人随意操纵。相反,历史总是与试图操纵它的人的意愿背道而驰,或转向其无法预料的方向。即便如此,领袖们都坚持努力留下向前的足迹,因为不这么做就有可能会随波逐流,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曾说,领袖的形象必须是背影高大,因为一个高个子的人,就算置身于人山人海中也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且,前瞻性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但是前瞻性本身也有限度。大久保说这个限度是30年,也就是说最远能看到未来30年。领导人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而陷入一片迷茫的人们寻找到一线光明。他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指引人们跟随他在历史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依大久保所见,所谓的预见未来、前瞻性或构想,最远可以预测到30年以后的未来。为了将来,在失去方向的情况下必须要觅得一丝光明方可前行,而构想本身总是要依照现实进行调整的。在不断流转的现实中,包含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那些有可能实现的构想,总是被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干扰,因此要一边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事态,一边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预见性固然重要,认识到预见性是有限度的,这一点更为重要。

大隈驳斥“英雄的眼力能看清千古”这句话,认为那是天大的谎言。拿破仑也有句名言:“真正的勇气是凌晨两点钟的勇气。”他指的是,即使在最疲惫的凌晨两点遇到突然袭击也要能机智应对并有突出重围的勇气。对我们进行突然袭击的不光是敌人,还有局势和环境。如果没有应对它的灵活性,就无法在历史上留下步步向前的印迹。托马斯・卡莱尔也强调:“英雄作为过去时,在历史上留下足迹。而领袖要在未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下大步向前。”因此英雄领袖不仅要有预见性,有实现构想的勇气和决断,同时对这些构想也需要不断灵活地加以修正和调整,才能取得进步。

二,领袖无疑是向天下发号施令之人。

“天下”按字面的意思指的是国际社会或是国家,事实上也可能是特定的组织、集团,或者就是自己本人的“天下”。为了能留下足以改变特定集合体或组织的历史业绩,领袖通过号令将麾下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并使他们步调一致。通常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合众人之力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 正是需要统率力的时候。为此人们必须同呼吸、共命运。将分散的人力集中到一点上去。如同赛艇运动员需要舵手,足球运动员也需要教练一样。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特别是社会或某组织,当面对只能选择一种解决对策时,尤其需要行使统率力。在那种情况下,号令不仅是起到让人们同呼吸的作用,更是将人们相对强制性地集合起来形成凝聚力,使这个社会或组织中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解决对策。这在经济学上就是通过“公共财政的供给”来解决的问题了。“公共财政”的定义是一旦供给,所有人都可以平等享受,也不得不享受的财政。为了使这部分钱财能够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就要有一个人发号施令,以防范那些不劳动、不承担义务、只享受利益的“搭便车的人”。这时,号令必须要有强制力,这就是“号令天下”的意思。

三,领袖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人物。

领袖是能够留下丰功伟绩的人,因此必须具备屹立于天下、敢于担当的气概。当天下是指特定组织或团体时,至少在那个范围内,也需要有这种气势。在领导群中行使统率力时,气概必须是每一位领导人都要拥有的,气概不是由集体生成的,也不可能相互补充或共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在中国的典籍《大学》中表现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在《尚书・汤诰》中称为“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尚书・汤诰》中也有“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尚书・泰誓》又称“奉予一人,恭行天罚”,意思是你们要帮助我,我受命于天,奉行上天的惩罚。这些都表现出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西乡隆盛也曾说过:“将天下人的仇恨都归于我一人吧。”(《大西乡全集》)还有涩泽荣一称颂大隈道:“大隈一直心系国家,直到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这充分表达了中野正刚所谓的“天下以一己而立”的顶天立地的气魄。

“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会让领导人充满气概,会让他时刻都想着发挥统率力。天下虽然是一个空间概念,如果转换成时间,那就是24小时每时每刻都心怀天下事。

既然以天下为己任,就必须要有一种鼓励自己、领导别人的气概。孟子就说:“气,体之充也;志,气之帅也。”也就是说,气统领全身,在气之上的是志,给气以意志和方向。天下以一己而立的气概是靠气和志来支持的。气和志不光让领袖本人热血沸腾、充满能量,还会使他带有一种气场,给他的追随者们一种感染力,使追随者精神振奋,能量迸发。统率力不只作用于领袖自身。领袖的气概可以转化成气场向外散发,统率和动员部下,这样的人就是众望所归、有领袖风范的人。要想让人们感受到气场,不光取决于领导人与生俱来的高资质和远大志向,还要让追随者对领导人指引的方向产生共鸣。领导指引的方向不可能完全没错,能否让人们有共鸣才是关键。共鸣包含心情的因素、方向的妥当性以及对利害得失的预估。

四,领袖是众人瞩目的对象。

他肩负着众人的期待,举手投足都在人们的瞩目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领袖位于众人的中心。为了能稳定地行使统率力,必须将领导地位通过制度手段固定下来。如果维持不住这种地位,即便当时身处大众的关注之下,不久也终究会被遗忘。这里说的众人就是追随者,如果追随者和领导人之间不是相联系的共同体,也不会产生这种追随与被追随的关系。这个共同体的最大范畴就是共同生活于国家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这种意识。由于各自的共同体的范畴不同,所以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维护地位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以国家为天下的时候,行使权力就成了手段。因此,掌握制度化的权力,并巩固好它,是件不容小觑的事。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受人瞩目的光环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下去的。维新领导群中,许多人最初的政治基础来自他们出身的藩,并且很多人直到最后都一直依赖着这个基础。西乡隆盛曾代表新政府征伐东北地区,许多东北旧藩的藩士也陆续臣服于他,支持西乡隆盛的追随者圈子不仅扩展到了东北地区,而且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内特定的阶层中。后来西乡反叛,这些追随者也将他奉为坚持旧制的武士代言人,这种重负迫使他最后与新政府为敌,成为武士泯灭之最后的祭品。大隈重信出身的佐贺藩,也是备受瞩目的幕末强藩之一,当时“出人头地”是有志之士的奋斗目标,那时的大隈就被人们推崇为出人头地的典范。小村寿太郎后来也成为日本杰出的外交官,他无论在外交战略上,还是在具体的外交技巧上,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华,甚至显示出了超过大隈的能力。但是据说在小村的学生时代,他的宿舍里曾挂着一张大隈的明星海报,上面还有大隈的亲笔签名——“赠予小村寿太郎君”。当有人问及小村,是否和大隈相熟时,小村却以“这些不重要”为由,未作正面回答。曾几何时,对于小村来说,日夜凝视大隈的海报,一定让他在心中燃起了斗志,说总有一天我也要变成这样。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发生在以“出人头地”为社会热潮的明治时期。

领袖和追随者之间通过崇拜和引领等联系产生了一体性。追随者从领袖身上感受到气场,并将其与自身同一化,对领袖的指示产生敬仰和服从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会逐渐高涨起来。产生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领袖要具有一种意识,即追随者们也同自己一样,想要获得成长。因此领袖要尽可能做到帮助他们成长。领袖和追随者之间有时是通过领袖的副手来作为媒介的。所以,领袖必须要为他的副手创造易于发挥领导力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来说,领袖、领袖的副手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水平的,而不是垂直的。管理学的先知玛丽·帕克·芙丽特(Mary Parker Follett)就说,领袖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在打网球,是一种往复的关系。最早利用和实践这种关系的就是恺撒,至少在恺撒成为大帝之前,他把部下看作是和自己有相同理想的人,带领他们成功渡过了卢比孔河。年轻时候的拿破仑率领共和国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着严寒,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他一边呼吁士兵要尊重“解放区”的人民,一边在下山崖时鼓舞士兵说:“在皮埃蒙特平原会有丰厚的猎物等着大家。”不管是领袖还是追随者,他们最终都希望实现自我,领袖的作用就是能够带给追随者他们想要的。领袖在追求实现自我的同时,也要保证给他的副手以及追随者们这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做出贡献。维新领导群对此有多深的认识不得而知,但是在《大久保利通文书》和《木户孝允文书》中,可以看出作为核心领导,他们在给实力派领导和后备领导写信时,用语谦恭礼貌,言辞中流露着对对方立场的尊重和对他们的期待,这种平等和鼓励,就是他们能够团结他人的最大本钱。

虽说如此,追随者和领袖之间由崇拜和引领产生的一体性并不见得总是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在中国战国时期,齐王好紫衣,导致紫色染料价格大涨。楚王好细腰,导致人们竞相节食,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更不要说打仗了。

五,领袖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成目标。

奥德威•狄德(Ordway Tead)就说过,领袖不应该自己去亲力亲为,而是应该懂得“善于用人的艺术”(the art of getting things done)。通常领袖都是一个人。像维新领导群这样,虽说人数多些,但也是有限的人数。面对无限多样化的环境,人总是显得渺小而无力。为了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和追随者,做出能够名留青史的事业,就必须要依靠追随者。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曾写道:“做着改变这个世界工作的是一线的士兵。”这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领袖不是依靠自己有什么,而是依靠别人有什么。领袖的作用是去引导、动员,最终达成目的。换句话说,领袖就是要给追随者蓄积的能量点火,并引导他们向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出力,最终达成既定目标。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明治维新在某个阶段是运用武力进行的武装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武装人员大多出身中下级武士,因此他们不具备动用藩中武装的资格。他们是通过游说藩主,动员藩的势力才达成了目的,这种游说如果不靠武士同伴之间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建设近代国家的过程中,必然要逐渐排除掉藩主势力,那些昔日的武士同伴们,如果是仍誓死追随藩主或是对改革抱有任何疑问的话,也都会渐渐被排挤掉。这就是明治维新所经历的过程,随时随地利用一些人,再淘汰一些人,但永远保持了一个坚强的核心集体,依靠众人的力量,因势利导达成所望。大隈就曾说过:“再英明的人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来处理天下大事。”因此可用的资源是伙伴这一方的也好,是敌人一方的也罢,都要好好加以利用。

六,领袖是可以控制时势之人。

领袖可以巧妙地把握时势,不失时机地果断行动。不这样做就无法对环境施加适当的作用,也就不能生成预期的变化。大隈曾说过:“凡是英雄,只要见有机可乘便会奋然而起抓住机遇,这就是控制时势。”(《清国革命论》一)这也叫作“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

孟子说过,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确实,时机是上天赐予的,即便是领袖也不能自己造就时势。虽不能造就时势,却可以开启时代。当一个历史的大浪潮翻滚而来时,就必须乘风破浪、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时,机会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西乡隆盛也曾说过:“平日里没有忧国忧民的诚心厚意,只图抓住侥幸之机,这样的事业不会长久。”真正的机遇不是凭一时侥幸,而是要“穷尽道理而为,看透时势而动”。这些都是西乡一生的真知灼见(《西乡南洲遗训》)。

有准备又有了机会,一旦开启了时局的端绪,机会就将瞬息万变,如果没能稳健应对,而只是任由时势发展,那也是不会取得成果的,因此要有随时随地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就像明治维新这样,事先没有万全的准备,那么事情一旦启动,就有必要做出不落后于时局的应对。之前说过的拿破仑“凌晨两点钟的勇气”就是在这种时候起效的。在明治维新的启动阶段,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之时,按计划要动用萨摩、长州、安芸的军事力量。但是萨摩藩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没能按计划出兵,关键时刻大久保利通果断地改变了方案,总算力挽狂澜。这种龃龉可能会出现在时机上或计划内容上,因此作为领导人必须要懂得灵活应对。

如果历史是被必然的法则所左右,那么无论做出多少次尝试,也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当历史的潮流是朝着一个非既定的方向流动时,在可允许的范围,对它施加作用就可能将历史引向目标之方向。这才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统率力最早就产生于其中。岩仓使节团在赴欧美考察初期,曾一度倾心于欧美文明的伟大,不过他们经过冷静思考后又发现,这些文明不过是从19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且欧美也不都是那么发达,不同地域间也存在差异,日本只要通过踏实的努力,完全可以让本国固有的文明大放异彩,于是便充满信心地回国了。

七,领袖是能够进行思维转换的人。

人的行动要依靠以往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领袖要想为历史打上特殊的烙印,如果只是重复前人所为,是不能达成目的的。柏拉图曾经提出“洞穴比喻”的故事,大意就是说有一群人被锁在黑暗洞穴中,不能动弹。在他们的背后有火光。通过火光这些人们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墙壁上的影像,他们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直到有一天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位有勇气之人,才知道了太阳的存在。于是他鼓励人们走出洞穴,去直视太阳,最终人们纷纷跟随着他冲出洞穴获得了自由。这表现了人类获得智慧的瞬间。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对此的评价是,完成了由“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的转换,是人类最伟大的革命。明治维新也是通过思维的转换促成的,通常做出思维转换的是一位领袖。但明治维新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很难说出具体是哪一个人的想法。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通常做出思维转换的是一位领袖,这种转换是时代的影响,他在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出路时,发现了被大家忽略和遗忘的彼岸。下面两种情况下可以产生思维的转换,这是两种极端:一是由一闪即逝的灵感造就的思维转换。 二是对一件事情不断执着追求的结果。实际上在这二者之间还有第三种,就是对真理的探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的原理,在浴缸中说了一声“尤里卡”,就是“我懂了”的意思。但那并不是他在一瞬间想到的,而是经过长期研究的结果。说那一声“尤里卡”时,是“终于可以将它告诉别人了”的意思。中国古代典籍《大学》中就写有:“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与通过追求事物本质的“格物致知”得出的结论相吻合。拿破仑称之为“事物的神髓”,也相当于玛丽·帕克·芙丽特(Mary Parker Follett)所说的“形势规律”。

八,领袖是将失败和挫折转化为机遇的人。

即便遇到失败和挫折,仍不以为意,努力克服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领袖身处于一种矛盾相克的状况之中。如果顶不住那些反抗,就什么也干不成。如前所述,当只存在一种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若想行使统率力,就必然伴随着甲论乙驳的情况,既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由于明治维新的实施伴随着封建秩序的崩塌,许多人认为这会让他们失去很多,所以维新要获得他们的同意绝非易事。要想实现近代化,阻力不可避免。这种阻力有可能会导致日本近代化历程的失败和受挫。为了保证近代化的实现,必须要行使一种能够克服这些阻力的强势统率力。一旦掌握和维持了制度化的地位,统率力就可以在稳定地行使后,又出现一种零和状况。由此展开新的角逐,产生新的失败和挫折。

大隈重信就曾说过:“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充满失败和挫折的一生。但是每次自己都能重新鼓起去克服困难的一股勇气。”要问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始终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可以支持他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了此初心得以贯彻,还有必要去锻炼自己反省过去和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大久保就常常通过重新制订方案,调整被打乱的计划。这就是把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研究新方案的理性精神结合在了一起。

九,领袖是要始终拥有坚定的勇于行使统率力的人。

如果没有毅然行使统率力的决心和勇气,或是没有在领导位置上号令众人的强烈意愿,就会像没穿衣服的国王那样,让追随者们渐渐离他而去。前面讲过,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气是五体之统帅,而志,乃气之帅;志,就是行使统率力意愿的源泉。西乡也曾说:“必须培养勇气。”这也是依据孟子所说的“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这种勇气虽是天生的,但必须靠后天的学习和不断强化来加强。按照西乡流的说法:“欲学刚胆之处,必先观察英雄之所为,且品味其功绩,必以身处其事,方得安心之境地。”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勇气的确要靠不断学习去增强,但只是这样,也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领袖。领袖必须具备预见性。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是指要了解“在和他人关系中”的自己、身处于重大情况中的自己。如果不能判断出在人群中的自己能否发挥统率力,那么,领导的决心就是一句空话。这种决心的源泉因人而异。像拿破仑,他是属于理想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人认为性格是他的原动力,而我想他的原动力应该不只是性格。既然成为领袖,就必须要有做常人所不能的决心,有改变历史的决心,为了人民的幸福,贡献一切的决心。

领袖要想无愧于任何人,始终保持成为领袖的信念,就一定要让自己清清白白没有一个污点。孔子有云:“无信不立。”就是说,人没有信用就不能生存,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就不能做让自己愧疚的事。第二次大隈内阁中,任大藏大臣的若槻礼次郎总结过往的经验说:“社会上有多少恶语攻击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有弱点。没有弱点,就能堂堂正正地面对任何人。”(《古风庵回顾录》)领袖必须要克服一切弱点,挺起胸膛做到无信不立。

十,领袖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

领袖必须能够明确责任之所在,并且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领袖是要改变历史之人,“天下以一己而立”之人。因此他做事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巨大影响力,并要为此承担责任。虽说领导要懂得善于用人之术,不要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但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指挥别人做的事情自不必言,就连那些为了别人好而做的事情也要负责。《尚书》中就写:“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要为接下来所有的行为负责,当然也包括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因此责任意识是从一开始着手做某件事情起就应该具有的,而且持续伴随在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时候责任意识的重点不是负责任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怎样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

以上列举了领袖的十种形态。我尽可能客观地叙述,作为领袖,不见得十种特质都具备,但至少应当具备其中的几种。而且越是大领袖,需要符合的内容就越多。这其中包含着各种矛盾碰撞,但是人本身就是矛盾体。能够克服自身内部的矛盾,让人感觉不到矛盾的才是领袖。具备这些特质的领导,往往容易被理想化,但实际并非如此。以上的各种特质是在领袖与追随者的人际关系中显现出来的。领袖也是普通人,要想去发挥领导作用,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成为领导别人的人,首先要领导好自己。

片冈宽光:领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