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从“王安石变法”看投资
2018-12-05 17:10:18
  • 0
  • 0
  • 0
  • 0

  本文整理自本社出版的《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一、只开源不节流: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精神和失败的原因

  今天中国的情况跟宋朝有些类似,比如说冗兵、冗官、冗费等,那怎么办呢?必须开源节流。而当时王安石怎么做的呢?开源而不节流。王安石推行的开源办法包括“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新政收到了一定成效,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但问题是,如果不同时控制支出的话,支出会越来越大,最终入不敷出,导致改革失败。

  我们先来细说几个开源的改革:第一市易法,第二青苗法,第三免役法。这几个法案以今天的术语来讲就是国进民退,用国有资本取代民营资本,替政府赚钱。

  什么是市易法?

  当时宋朝有很多民间批发商,而根据市易法规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大城市设“市易务”,由国家的批发公司来取代民间的批发商,把以前归于大商人的利得收归官有,增加财政收入。

  

  什么是青苗法?在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民间有很多高利贷公司,类似于今天的小贷公司,它们会放贷给农民,等到秋收之后再按照利息还。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也就是说由国家来贷款给农民。这个立法是好的,它的初衷是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什么是免役法?在中国古代自秦朝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免役法规定,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用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免役法的初衷是将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以保证耕作时间,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对贫苦百姓是更为沉重的负担。

  那么各位想一想,王安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只开源而不节流呢?因为如果只是开源,相对比较容易,而如果要节流,就必须控制支出,就要打击当时的利益集团,这是非常困难的。只开源不节流,这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精神,但也是导致新政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我们的改革应该避免:即不开源也不节流

  那当时王安石为什么不选择开源节流的方法呢?因为想要节流,就要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王安石当时的利益集团太强大,他最终为了回避利益集团的阻力选择了开源而不敢节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打击利益集团的原因。只有彻底地打击利益集团,才能将节流而开源的政策顺利推行下去。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所做的解读,至于历史学家会不会同意,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如何即开源又节流呢?我想我们的很多专家和学者,还有政府比我聪明。东音君只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破解问题的思考角度。不知道大家什么看法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