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你的这颗心该怎样为自己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问题
2019-01-14 15:47:40
  • 0
  • 1
  • 2
  • 0

【东音社按】《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出入儒释道三教,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就是《通书》这本书。这四十章里融通了儒释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释道的智慧与《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通书》一直为国人所忽略,甚为遗憾。好在冯学成老先生一直在高校和民间讲述这部集中华文化集大成之著作,并结集出版了《通书九讲》一书。本文摘自冯学成《通书九讲》,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摘自《通书》


冯学成:你的这颗心该怎样为自己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把“诚”先提出来?我们反对精神污染,提倡返本归朴,要归复到纯善、虚静的心态。“诚”从字面上来说,即诚心诚意,但这仅是短暂的、片面的。我们去寺庙里,看到庙宇庄严、菩萨庄严,就不敢打妄想,不敢胡思乱想。那一刻心灵比较安宁、比较干净,没有什么乌七八糟的事敢在菩萨面前显示。可那是很短暂的心灵感受,只是当下一念清静。而在《通书》里把“诚”放在第一章,后面还有若干处提到,可见这个“诚”非常重要。熟悉佛教的朋友都知道“真如”“菩提”,在《通书》中“诚”就相当于“真如”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道”的一种称谓。实际上在《中庸》里就已经把“诚”提到很高的位置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通书》这里结合《易经》来谈“诚”,还要从太极图、阴阳这样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上来体会。


首先,周敦颐下了个定语,“诚者,圣人之本”。我们现在提起圣人,感觉非常遥远,非常模糊,因为如今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没有圣人的概念了。但整个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甚至辛亥革命以前还是有对圣人的崇拜的。什么是圣人?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为自然和社会立法的人。用《易经》的话来说,则是“圣人作而万物睹”。世界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认识所认识的世界。如果没有先知先觉的思想家、科学家开辟,我们将永远在黑暗中摸索,没有知识和文化。人类社会能成为健康的人类社会,保障种族繁衍,文化繁荣兴盛,圣人的确功不可没。而圣人不仅在文化上有创建,在道德上更是楷模。


“诚”为什么是圣人之本?这里大家要反省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精神是怎样为自己工作、为自己服务的。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在不断用心、不断盘算,但谁也没想过自己这颗心是怎样为自己服务的。每分每秒,我们的头脑比计算机还快,念头怎么来,怎么去?念头里有什么内容?是黑的还是白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很少有人进行这样的反省。“诚者,圣人之本。”圣人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他精神、灵魂上的纯粹。什么叫纯粹?就是无污染的状态。


冯学成:你的这颗心该怎样为自己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问题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提到五祖大师公开选拔接班人时,神秀大师所写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表明他还在学习之中,还在功用之中,还需要时时打扫自己的心灵,想让自己的心灵通过时时除尘除垢的方式保持纯净,进而进入真如或者道的状态。而六祖惠能大师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表现的就是“诚”的无污染、无障碍的境界。如果你有了对“诚”的体悟,而且能时时处处展现“诚”的光辉,你就是圣人。


当然,这仅仅是“本”。光有“本”还不行,不完整,还要有“用”。有体有相有用,体相用三者必须完整才能体现全貌。比如说盖摩天大楼,有了地基还得一层一层盖上去,还得内外装修,还得买家具。“本”就是基础,“诚”是圣人的基础。想成为圣人,首先要让我们的精神世界纯净化。禅宗的“禅”原是印度语言,翻译成汉语,首先就是净虑。由动归静,由浊归静,并把思想杂质过滤掉,如同电脑感染了病毒要杀毒一样。第二是思维修,就相当于电脑升级,使思维习惯处于最优化状态,提升智慧的能力,这就不仅仅是“本”,而是在“本”上起用了。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两句是《易经·乾卦》的原文。宇宙从什么地方来?自然从什么地方来?人类社会从什么地方来?心从什么地方来?人心的内容从什么地方来?德国思想家叔本华有一本书——《作为表象的世界》,有几十万字。这几十万字就写了一个道理:我们都生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的精神内容。所以,“万物资始”是我们心里的万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必然生活在自己感知的世界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内容也是森罗万象的,这个森罗万象的精神世界从哪里来?从乾元来,就是来自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元,就是指生命力。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如此丰富,从哪里来?还是人心变出来的。没有人的精神,就没有人类文明,包括如此灿烂的现代物质文明。所以我们应真正敬重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思想。现在很多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不爱惜自己的内心,这是很可惜的。


正是“万物资始”,所以“诚斯立焉”,诚就在其中了。熟悉《坛经》的都知道,六祖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就是诚,清净的精神就是诚。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离不开清净精神这个平台。我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都离不开清净精神这个平台。如果我们不清净,生物欲心、得失心,那就没法工作了。人在物欲中,在荣辱得失的盘算中哪能公平、正确地去面对客观世界呢?


冯学成:你的这颗心该怎样为自己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问题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当然,精神是纯粹的。《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的心在安宁未动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但面对外界因缘时就有了相应的反应。见了红的是红的,见了绿的是绿的,见了是非麻烦自然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乾道变化,万象森罗。我们之所以看到自然界万象森罗,是因为我们内心世界也是精彩纷呈。这个社会复杂多变,是从哪里来?还不是从人心来的。“心生种种法生”,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人心,有多少种人心就有多少种情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种种这般都是在我们心性上的变化。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自己的心性、结构、内容,在社会人事因缘的时间、空间之中展开的必然性,所以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狗有狗的性命,猫有猫的性命,男人有男人的性命,女人有女人的性命,领导有领导的性命,下属有下属的性命。自然的、个人的都分门别类,各有各的合理性,各自有各自存在的理由,而这些性,都在乾道变化之中。


大道流行无不具备,人心流行也是无不具备。万物之所以是万物,是我们人赋予了它名称与特性,所以说“人为自然界立法”。比如说,地球本没有经纬度,无论从地表还是太空看,地球表面都只有海洋、陆地、白云。但人为地球标了个经纬度,现在人去哪里也都离不开经纬度,GPS导航离不开经纬度,各种地图上也标注着经纬度。可地球上哪有经纬度?还不是人为标注的。我们认识的世界,本来是一。生命是一,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通过我们的智慧、思维才知道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四肢躯干、五脏六腑,这就是各正性命。这样,我们思维所触及之处,世界就清晰起来了。小至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大至宏观世界,这一切都在我们人类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展现出来,所以“诚斯立焉”。就在内部的、外部的、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个领域,反过来表现了我们精神存在的重要性和唯一性,所以称为“纯粹至善者也”。


我们的精神从小到老为我们服务一生。请注意,眼睛为我们服务时,如果我们不用心,不用注意力,就是熟视无睹。耳朵为我们服务时,如果不把注意力放在耳朵上,可能打雷都听不见,这叫充耳不闻。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把注意力投入。注意力是什么?它有内容吗?尽管没有内容,但它具备能量,这个能量为我们的精神、事业带来了成果,这才是纯粹至善。说破了,就是一个“诚”!怎样涵养我们的注意力?怎样把“纯粹至善”的功夫养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儒家学说叫作养静气,佛家学说叫修定力。

冯学成:你的这颗心该怎样为自己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问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