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钢教授:国内关于5G的报道绝大部份是虚假的
2019-06-10 10:23:34
  • 0
  • 4
  • 71
  • 0

今天,喻军博士电话远程采访了在波士顿贝尔实验室的著名移动通信专家蔡亦钢教授(蔡拥有722个批准了的国际发明专利,是贝尔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主持了3G、4G和5G网络系统及应用产品的概念设计和系统开发,曾经三次荣获"贝尔实验室发明家奖"。)

以下对话内容,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如下:

他认为国内关于5G的报道绝大部份是虚假的。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白皮书相对可靠一些。现在宣传的这些应用场景,大部分可以通过4G实现,5G的技术指标只是更高一些。5G还没有找到应用场景。目前5G都是增强型移动宽带(注:潜台词是高可靠、低延时这些压根实现不了)。低时延高可靠性的技术困难很大。尤其是时延1毫秒,在端对端的时候,太困难。我至今没有看到可行的方案,各个设备商都在吹牛。高可靠性低延时的性能目标更是加倍了造价。现在国际标准动不动就是6个9,99.9999%的可靠性。没有一个厂家能够做到6个9的可靠性,甚至5个9也做不到。5G主要解决接入网的快速问题,但核心网是瓶颈。这是任正非所以说的。华为正在提出解决核心网问题,我看了目前的技术方案,不灵的。核心网的架构,不是容易的,牵涉的面很广。华为目前提出的方案,将架构更加复杂化了。这有待大家慢慢的探索,既解决瓶颈问题又不要复杂化,通讯协议要少要简单。

5G不是一波即将袭来的浪潮,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其实很多计划正在往后推,因为实现不了。最大的问题是,5G太贵,技术研发和设备本身都很贵。应用得不偿失,而没有经济效益,运营商不会去用。在国内的话,除非中国行政强制使用。经济效益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政策的问题,设备装备的造价也是个问题,开发应用场景是一个问题。我去年一直在指导5G端对端的应用场景和垂直行业的研究,尤其是工业自动化的应用场景。现在看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业自动化对可靠性低时延要求很高。目前世界各主要5G厂家都尚有很大的距离。装备造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5G基站采用多出多进等许多新技术(注:新技术并不天然意味着具备巨大系统增益),造价就高。5G频率高很多了,信号幅射距离短了,基站要布得更密一些。诸如此类,很多很多问题。

事实上,不少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讲话,都说明了如今5G的很多问题,距离PPT描绘的蓝图还有很长的距离。然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如今厂商、媒体和部分官僚都在炒作5G,把现在的5G吹的"秒天秒地秒空气",营造出一股5G大潮即将到来改天换地的气氛,甚至还把现在的5G上升到中美科技对决的位置上......导致这种现象是资本与媒体合流的结果,一些媒体极力鼓吹5G,竭力宣称5G与中国主导标准,或5G是中国伟大创新,力图通过这种舆论绑架政策制定,绑架民意,并消费国人的爱国热情,以服务于背后金主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如果强行大规模推广不成熟的技术,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因素,一方面,外商可以在中国推广5G的过程中,收缴高额专利费,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厂商在芯片上高度依赖进口——2018年,仅华为的芯片采购金额就超过200亿美元,中国大规模推广5G,将会使美国半导体产业获得高额订单,进而拉动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更要命的是,这样一来,会加深中国通信产业被美国绑架的程度,因为只要美国一个制裁,千亿乃至万亿投资的中国5G产业就会休克,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远远不是中兴一家企业休克能够相比的。 空耗国家资源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针对普通消费者,不管是脑白金也好,还是奢侈品手包也罢,亦或是8848钛金手机,只要商家能说服消费者缴纳智商税,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但5G组网建设则不然,这是国家工程,一旦开工建设,全民被动接受,并承担所有结果。简言之,就是忽悠个人缴纳智商税,这是你的本事,而且对社会影响也不大。但忽悠国家搞项目,商家发财,全民买单,将大量原本可以用来发展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精密制造等弱势领域的资金,用去搞伪5G,就不太合适了。 再强调一下,铁流从来没有反对建设5G网络,只是反对一些厂商打着5G这个无比政治正确的旗帜,把伪5G包装成5G,忽悠政府、银行、运营商,为自己谋取暴利。同时,这种做法无助于通信技术的提升,人民群众也无法因此享受更加廉价、优质的电信服务。

我们需要真5G,不需要包装成5G的伪5G。国家投资,应该把钱花在真5G上,而不浪费资源搞包装成5G的伪5G。当下真正需要的不是为上5G而上5G,需要的是少一些商业的喧嚣,静下心来,搞理论创新突破,或将已有的先进理论实用化,商业化,对技术进行改进升级,把东西做好做成熟之后,再推向市场。

更多关于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的系统文章请参考《一本书读懂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改变未来:工作方式、产业和社会的变革》

点击即可购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