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有灵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19-01-09 16:17:21
  • 0
  • 0
  • 3
  • 0

【东音社按】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千古之问。著名哲学家傅佩荣教授认为,我们谈论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其在人生中的定位:“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本文摘自傅佩荣教授《心灵的旅程》一书,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一,身体健康,是必要的。



“必要的”一词,是指:如果身体不健康,则人生一切活动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甚至面临结束的威胁。依此推衍,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可以活下去,这些都属于必要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能就会去争取这些必要的条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词同时提醒我们: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单单活着是不够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这个层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还有向上提升的广大空间。


二,心智成长,是需要的。


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仅如此,随着生命的开展,心智成长的要求也将日益强烈。先说说知识,随着个人的成长,知识需求随之增加,知识获取的范围和领域相应扩大。譬如,求学期间,我们以探讨专业知识为目标;进入社会以后,自然出现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深感向往。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产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然后,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渐化被动为主动,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关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这些潜能。马斯洛所谓的爱与归属的需求、自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层次。若要再往上走,寻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



三、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系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说得温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动都难免于剎那生灭,无法连贯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强调对自己而言,因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创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彷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宗教经典所描绘的“万法皆空,众生皆苦”,“空虚啊,空虚,一切皆是空虚”,正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开的警语。


依我对灵性修养的粗浅认识,可以由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


1、灵性修养(以下简称“灵修”)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亦即上述对身与心分别所作的介绍)具有意义;


2、“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


3、“灵修”使一个人可以将其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


4、“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


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点击观看书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