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不再是家乡的游子
2019-01-11 15:24:32
  • 0
  • 0
  • 1
  • 0

【东音社按】是什么力量使千里之外的游子不顾旅途艰辛,再难也要回家过年。 是浓浓年味?还是仍然在家乡维系着的感情?年味又究竟是什么味?感情又是怎样的情呢?还是只剩下乡愁而从此没有了故乡?王海娟通过回家过年的记录,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幅幅场景,读后自有思考。本文选自《回乡记》一书,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


一、忙碌的春节


我的家乡湖北省阳新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平时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就连中年人也很少,整个村庄空空落落,显得格外空寂与悲凉。


过年时,外出的人们才陆陆续续回来,因此,各种酒席都集中在春节期间举办,建房、做寿,婚嫁尤其如此,一户人家春节期间办上一两次酒席是常事,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初十的双日子里,一天之内常常需要吃两三个酒席,有时还能碰上一天四五个的。大部分的亲朋在吃酒席的时候相聚,重叙旧谊。


说起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事,还数年轻人的终身大事,平时年轻人都不在家,无论自愿与否,趁着过年时相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经历。子女结婚是父母的人生任务,再加上结婚成本很高,不得不早点筹备。虽然《婚姻法》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才可结婚,但是在农村,只要不继续读书,从十七岁开始,父母就催着子女去相亲。如果到了二十二岁还没有结婚,父母就担心子女找不到对象,女孩子尤其如此。相亲也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亲戚也会很关心,并积极参与其中。子女的亲事成为亲戚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我想这也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过年时的热闹与平时的空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恍如两个世界。雨季的泥巴路泥泞不堪,拥挤的车辆与人群,不曾停歇的爆竹,使得家乡的春节格外的丰富多彩,这或许就是特别的年味,对于归乡的游子,拾取几点细细品味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结婚的账本


在乡亲们的闲聊中,结婚成本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除去装修房子和购买基本家具的费用,男方结婚成本在10万元左右,虽无法与沿海地区动辄上百万的结婚成本相比,但对于农民而言,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我们姑且以最低标准的一个结婚案例来分析这一成本的构成。两人在媒人或“月老”的撮合下见面,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的亲戚家,如果男方看中了女方,就把见面礼4000元留下,如果女方也情投意合,就收下这礼金。紧接着是“对象认亲”:男女双方家庭建立亲戚关系,开始走人情。男方去女方家走动,需要买戒指给女方,大概2000元,另给茶钱1000元,并给女方及其叔伯兄弟等带肉和酒,大概1000元。女方则要办1~2桌酒席,并请叔叔伯伯们陪客吃饭。男方回去的时候,女方家庭“打发” 600元给男方,叔伯则各“打发”1200元和400元。在此期间女方会去男方家,获得“打发”2000元。其次是开年庚,即男方的父亲去女方家拿女方的生辰八字,选定结婚日期,并和女方家庭商量彩礼,男方给喝茶钱10000元,女方“打发”6000元。最后是上门报日,即男方到女方家告诉结婚的日期,需要给女方所有的亲戚带上肉、酒、饼子,以及商量好的彩礼钱40000元。如今上门报日不再送肉,而是把肉折算成现金,大概5000元。根据亲疏远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已经成家的兄弟、叔伯,每家给送400元加上酒和饼子,另外女方外祖父母需要一个猪肚;第二等级是舅舅和已经嫁出去的姊妹、姑姨,每家需要送200元加上酒和饼子;第三等级是其他更远的亲戚,每家需送100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礼娘担”(音译),一是给女方办酒席的钱,由女方根据亲戚的多寡提出,这个按10000元来计算;二是婚纱照,最少也得4000元;三是媒钱,有三个媒人,每人400元;四是给女方买新衣服,4000元左右;五是结婚当天女方这边派人送嫁妆,男方需要给1000元左右;六是给女方买的金子17000元。



男方给钱越多说明越重视女方,给钱少了就是不大方,女方会被看不起,甚至可能会因为某个环节价钱谈不拢而悔婚。如果是男方提出悔婚,那么已经给的财物将不再退回,因为男方提出悔婚是对女方的侮辱;如果是女方提出悔婚就需要把所有的财物原数退还,已经使用的物品需要折价退还,防止女方借悔婚骗取财物。


彩礼的用途是购买夫妻将来过日子所需要的日常用品 ,包括热水器、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脑、电视等电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菜刀、砧板、针线等,大概花费20000元。彩礼还需要用来“打发”给男方4000元,最后剩余10000元左右,当作女方的压箱钱带回到男方的家中,扣除压箱钱和打发回来的钱,男方的花销达82000元。加上修建房屋、装修房屋等花费,结婚需要二三十万元,而一般的家庭有两三个儿子!


很多人认为结婚成本高是由于女方家庭索要高额彩礼,或者是由于小夫妻一起赚取父母的钱。可是仔细算来谁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赚取多少钱,最后10000元的压箱钱也按照习俗花掉了。如果这些礼节没有相应的花销来承载,这些习俗也就消失了。


三、道不清的人情


过年是走人情的高峰期,“争礼”是常常发生的事情。外公过生日的时候,舅舅怪自己子女没有回家,怪已经工作还没有出嫁的外孙女没有送烟花(外孙女没有出嫁形成独立的家庭可以不用放烟花,已经工作赚钱了,也可以放烟花表达自己的孝心),妹妹出嫁的时候二叔怪没有给坐媒礼(坐媒礼给已经成家的兄弟,如果兄弟未成家,就给叔伯),外婆怪外孙女婿清香(清香是指每年正月初二给上一年去世的亲人上香、燃放爆竹,亲戚需要带香纸、爆竹)的时候只带爆竹而没有带烟花,妈妈没事的时候絮絮叨叨,永远也争论不清。



很多的礼节都扯不清楚,一是由于各地风俗的不同,甚至三里不同俗;二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多人已经不懂风俗具体如何;三是随着社会变迁很多风俗发生了变化。扯不清的礼节背后是道不清的情,“争礼”反映的是大家对感情的期待不同。虽然礼轻情意重,但是大家的感情还是需要礼钱的轻重来衡量,礼钱数量往往根据亲疏远近,有明显的等级划分。有了这些礼节,才有了大家之间的感情,尤其平日里大家都在外打工,春节时的各种“礼节”就显得尤其重要。


正是这些礼节维系了大家之间的感情,就拿“拜年”来说吧,虽然有时候并不想去,往往把礼物送到,茶都不喝一口就走了,很多人都感到厌烦,但还是会去拜年。如弟弟所言,大家一年了都没走动,如果还不拜年,就没有感情了 。正是拜年时的相互走动维系了大家的感情,这些感情的存在进一步维系了乡土社会的存在。


四、空寂的村庄与繁荣的祠堂


祠堂是过年中最热闹的场所,农民在祠堂中举办酒席,燃放爆竹和烟花,同家族的人共同祭祀,耳濡目染中明白了宗族观念与礼数。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家乡兴起了修祠堂的小高潮。大湾子的宗祠修建得十分雄伟壮观,动辄耗资数百万元。小湾子,宗族内部团结,就修建小一些的宗祠。修建以后还需要请客吃饭,酒席规模非常大,有的祠堂请客吃饭会来100多辆车。



祠堂修建在村庄中最显眼的地方,庇佑着家族的子孙,也向世人昭告家族的壮大。在越来越空寂的村庄中,祠堂却越发的繁荣起来。


五、当年味不再,家乡将不再是家乡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年俗活动几乎没有了,春节的大量空闲时间被打麻将占据,而很少走亲访友。手机和电脑带来的网络交流使人们不再一起烤火聊天了,吃完饭就各自散了,父母看电视,年轻人上网。而那些不爱打麻将也不爱上网的年轻人几乎要被这没有年味的年逼疯,还不如早早的外出打工。


正是集中春节期间的婚嫁、走亲访友以及各种酒席维系起来的人情所形成的年味,吸引着游子们年复一年地牵挂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正是有了年味,游子才有了乡愁;正是矗立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祠堂”,才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不息。这些是他们生命的意义,也是他们外出拼搏的理由。当这些不再,家乡将不再是家乡,而我们也不再是家乡的游子。


我,一个常年生活在家乡村庄之外的陌生人,很少参加家乡的人情活动,也不用参加宗族的祭祀,婚嫁、年俗也与我关系不大。因而,不仅感受不到年味的存在,反而觉得多少有些无聊,看着父老乡亲们忙碌和热闹的场面,内心深处突然感到无比的失落和寂寥。

点击观看书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