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中国人的,竟是被误解最深的《中庸》
2019-03-15 16:13:51
  • 0
  • 5
  • 1
  • 0

《中庸》,何许书也?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大儒朱熹将其和《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朱熹编定的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元代恢复科举考试,把出题范围限定在朱注四书之内。南宋著名学者程颐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事实上,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也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



《中庸》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自宋代以后,“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此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冯学成,何许人也?

历来,《中庸》注释的版本多如牛毛,但是冯学成认为学《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语句上说,不能像理学先生那样去讲,也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去讲。

冯学成,何许人也?他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设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部。

新华网、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媒体也都有对冯学成事迹或者作品的报道,他被称为“当代中国民间国学第一人”“民间国学通家”,加之他人生阅历深厚,所以他的作品有不同于学院派作者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说: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和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与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庸二十讲》,冯氏《中庸》讲记

《中庸二十讲》是根据冯学成老师在成都和广州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他不是学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庙的高僧,但他是云门宗唯一得到真传的在家居士,他将儒家典籍和禅学知识,以及自己的人生阅历熔于一炉。在讲课过程中,他横扫文字、音韵、义理等阅读障碍,勾连文学、历史、哲学,同时将儒、释、道三家精神融为一体,互相比较阐发,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领悟,为读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他呈现给了听课者一个独具一格的《中庸》讲记,它就是《中庸二十讲》。

《中庸》共33章,《中庸二十讲》以二十讲讲解《中庸》原文33章,每一讲开头都有该讲对应的《中庸》原文,并为偏僻字注音。全书结尾附录《中庸》全文,方便读者查找阅读。

作者将儒、释、道三家精神融为一体,互相比较阐发,我们举一两个《中庸二十讲》的例子。第五讲“审问抉择,正心明道”讲到舜有大智慧的表现。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孔夫子有言“舜其大知也与”,为何这么说?“好问而好察迩言”是第一条。说到好问,冯学成联想到佛教的闻思修,闻思修离不开一个“问”字,《五灯会元》里有很多禅师的问答,多少禅师是在师父的机锋棒喝下开悟的。《庄子》和《论语》里也有很多问答的故事,问者灵光闪烁,答者光芒绽放,问答之间智慧流淌。

第十三讲“反身而诚,从容中道”讲人际关系,涉及上下、朋友、亲人以及个人如何修身。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关于上下关系,什么叫“获乎上”?自然是得到领导的信任,然后被委以重任。那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自然不是靠溜须拍马。冯学成认为,以佛教的观点看,人人都有菩提自性,而用王阳明的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光靠溜须拍马是得不到领导信任的。作为个人,反身而诚,才能“获乎上”“信乎朋友”“顺乎亲”。那如何诚身?明乎善。这里的“善”它指的是合乎情理。你孝敬父母也要合情合理啊,不能不合情理地去孝敬,那也是不行的。对妻子儿女、对朋友兄弟都要处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度上,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庸》

1906年,辜鸿铭把《中庸》翻译成英文,名字是“人生最普遍的指导”,在西方引起轰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中庸”是中间派、老好人。

中庸的本义是什么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中庸有多难做到?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讲人我关系: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讲学习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个人修为: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讲做事要做好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可见,《中庸》不仅讲治国、平天下,也讲修身、齐家,它集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于一身。简单说,中庸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分寸,不偏不倚。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庸”的典范,有人说为官者一定要读《曾国藩家书》,了解曾国藩的为人为官之道。曾国藩总结中庸三道: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曾国藩以中庸之用修身、为官,从容对待人与事,虔敬对待天和地,最后成为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列的“晚清四大名臣”。青年的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也曾说:“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或许你会说,曾国藩天生资质聪颖,骨骼清奇。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个轻浮浪荡的公子哥,他亲爹写信警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就是这样的曾国藩,通过反省、修身,成为继孔子、王阳明之后的“半个圣人”。

所以,《中庸》就是个宝藏,端看你能开发八九,亦或二三。(点击购买书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